苟日新,日日新。前几年,从活性角度认识熟茶。今天,从品质稳定性角度重新定义熟茶。如果说,活性开启高端熟茶时代;那么稳定是打造熟茶常销品的密码。好喝,不贵,品质稳定,消费者喝得起,厂家与经销商都有足够与合理的利润,可能是未来常年畅销经典产品的新常态……
稳定指的是,同一产品才出厂的每一批次稳定,没有说拒绝后期变化!
熟茶的品质稳定性为什么重要?是因为许多熟茶发酵师发的同一原料的堆子,一个堆子跟一个堆子不一样。故有人说,好的熟茶靠碰,可遇不可求,做高品质熟茶是玄学!
真正的高手,要解决高品质熟茶的可复制性,才能降低获客成本,让产品常年畅销。不可复制的逼格,是最大的成本。回归消费茶本质,许多昂贵,且增加交易成本的逼格可以去掉,以品质平价的形式让利给消费者。理性消费时代,茶客要的是实惠,而不是逼格。未来的趋势是,大企业可以做基础款,小企业可以做比基础款高一个档次,去逼格化,能增加复购率的产品。
熟茶的“常乐我净”:一款常销的茶,一款愉悦身心的茶,一款舍弃小我之逼格融摄更多消费人群的大我之茶,一款干净的茶……
接下来讲一下关于熟茶进化史的最大推动力——熟茶的熟成时间的四次突破。
首先我们要明白,我们为什么要做熟茶?是为了用更短的时间成本,获取更高的熟成品饮价值。
在熟茶诞生之前,一款生茶要放二三十年才能称之为老茶,也就是熟成时间需要二三十年。起初人们在仓储环节想问题,用高温高湿的仓储来加快茶叶的转化速度,于是出现了“十年成仓”的港仓茶,将茶叶的熟成时间缩短为十年。
后来人们在加工环节想问题,用渥堆发酵工艺来加速茶叶转化。但熟茶发酵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,人工发酵的成熟度与活性很难调和,即茶叶发熟了,缺乏活性;茶叶有活性,但酸,异杂味多,不能马上品饮。于是,云南的熟茶生产厂家只好生产轻发酵的半成品,也就是熟成度严重不够,不能马上品饮的茶,再进港仓用十年养成可以品饮,具有活性的熟茶。如此以来,熟茶的生产环节就一分为二,云南生产厂家的半成品生产环节,我称之“先天不足”;香港藏家的仓储式成品生产环节,我称之为“后天来养”。
做熟茶的最开始与终极目的,是为了用更短的时间做出更像老生茶口感的茶。其要义有二,一是转化时间越来越短,时间成本不断降低;二是越来越像老生茶,具有一身正气,即具有茶叶本味,山头气息浓郁,喝了身心愉悦。
熟茶的第一代发酵模型显然令人很不满意。首先是半成品的先天不足,需要花更多的后天时间来养成,比如十年。其次,港仓地域消费属性强,适合南方人的饮食习惯,广东以北的人往往只认干仓。于是,熟茶的生产进入第二代发酵模型,由生产环节的半熟进入七八成熟,仓储由港仓一统天下,到南方自然仓(广东干仓)与昆明干仓的崛起。这种模式下,熟茶可以缩短熟成时间,摆个三四年就很好喝了,但以牺牲一定的活性价值为前提,也就是品之有一定活性,但不够活,作为商品茶可以,而作为高品质的熟茶差强人意。
有没有一种发酵与仓储方式,既可以将熟成时间由十年压缩为三四年,又具有较高活性价值?于是,2006年以来,一批主张高端生茶价值的发烧友,开始陆续破译高端熟茶的活性发酵密码。以巅茶为代表的熟茶新生代发现,大幅度缩短熟成时间与保留活性之间,并不存在本质的冲突。长期困扰熟茶界而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,在于粗放式生产与仓储。粗放式渥堆发酵与高温高湿的仓储,一方面固然能加速转化,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的酸味与异杂味,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去除。也就是转化的“快”,最终被异杂味拖“慢”,需要十年来转化。要缩短为三四年,又会牺牲活性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他们通过长期实践发现,引入高端生茶的精细化、清洁化生产,来精细化发酵,就可以尽量产生益生菌,少生腐败菌、杂菌,就可以先天具足,后天少养,也就是熟茶生产出来味道比较正,花在仓储的时间就可以大为减少,当然仓储也是精细化管理。
2018年初,我有幸参与了巅茶对这种用山头好料,精细化生产与仓储熟茶的系统总结,与卢总与茶里居士一起在业界首次提出了“慢养发酵”的概念,掀起了熟茶活性革命之浪潮……
第一代熟茶是最为典型的轻发酵,是发半熟,长期以半成品自居。第二代是发七八成熟,以牺牲部份品质来降低转化的时间成本,这是熟茶由轻发酵向准成熟发酵的重大转变。第三代熟茶是慢养发酵,充分理解与利用慢与快的辨证转化关系,做工的慢养,孕育出来的正味,能极大提升转化时间,慢就是快,先慢带来后快。进而可以设想,如果我们将慢养发酵做到极致,在渥堆与养堆环节就可以将茶养熟,而活性十足,那是不是茶叶花几个月做出来就很完美了,不用再花三四年来仓储提升?按这种极致慢养发酵的思路,活性熟茶最终的养成时间可以缩短为三四个月,这就是第四代熟茶发酵模式——极致慢养熟茶,一种充满正气的熟茶,正味需要仓储三四年,正气可以马上喝。
总结一下熟茶工艺进化史:轻发酵→准成熟发酵→慢养发酵→极致慢养发酵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三四年,故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,时代不断变迁,千万别成遗老遗少。
第一代是粗放化,第二代是粗中有细,第三代的慢养是精细化,第四代的极致慢养是精准化,由“粗放”到“细”,“细”到“准”,表明熟茶的生产由不可预测的玄学到大致可控的科学与管理,最终抵达准确控制的科学与管理,从而增加了熟茶的稳定性,品饮风味审美的可预定性,同时节约了更多的时间成本。
极致慢养的原理,就是对渥堆与养堆过程中的菌群生态进行精准动态调控,其根本处在于通过温湿度的物理手段变化,来调控菌群环境,让益生菌占据绝多优势地位,从而省却仓储再加工环节,极大降低时间与费用成本。
文/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